首页

搜索 繁体

第59章(1 / 3)

&esp;&esp;徐京墨看她看的认真,就问她,“你觉得如何?”

&esp;&esp;“有了你这个应试文集,第二场的考试恐怕选不出什么人了。”

&esp;&esp;徐京墨笑的开怀,不过嘴上还是说着“文笔还是有差异的。”

&esp;&esp;但是寒门和世家已经没有差距了,不是吗?南宫云辞问他,“第一场的四书五经也能这样吗?”

&esp;&esp;“若是朝廷限定考试范围,再规定一个固定的格式,就可以。但是这并不好,读圣贤书,不是为了教条地应试。”

&esp;&esp;“最多三个月,这本文集一定会出现所有的地方。”

&esp;&esp;两人以茶代酒碰了一下,相视一笑。

&esp;&esp;徐京墨在家住了一晚,第二天换了一身粗布旧衣就去了农庄。他说他不需要六日不是虚话,他自幼习武,力气本就比同龄人大不少,而且这农活,他也不是第一次体验,这犁地是他的老师带着他做的,其实掌握了技巧就会容易许多。

&esp;&esp;等他见到伍班的学子,一个个的都狼狈的不行,看来昨日是吃了不少的苦头。

&esp;&esp;徐京墨走去给自己分的两亩田,拿起犁耙直接开始犁地。伍班的学生其实都注意到他来了,也都在观察他,徐京墨这熟练的样子可不像是第一次干农活了,明明这人也是出自功勋后。

&esp;&esp;看了他半天,一点没见速度减慢,再看看自己昨天一天的劳动成果,不少人脸上出现了愧色。

&esp;&esp;转眼就到了晌午时分,佃户按照徐京墨的吩咐送来了吃食,那馒头一个有三个拳头大小。干了一早上农活的学子早就饥肠辘辘了,平日里并不觉得稀罕的馒头,这会硬是教他们吃出了一丝丝香甜。

&esp;&esp;除了馒头,还有农家小菜,每人还能一块腊肉。也不是没人嫌弃,但是别人都吃了,总不好只有自己挑三拣四。

&esp;&esp;干了一早晨的活,吃完东西,也没谁立马就要继续下地。

&esp;&esp;刘民意问,“徐夫子为何如此熟练?”

&esp;&esp;“老师说民生要亲自体会,而不是道听途说,所以几年前就带着我下地了。”

&esp;&esp;被徐京墨称之为老师的可是温阁老,这下是真的没人再质疑社会实践课的意义了。

&esp;&esp;“体会了又如何?不过劳其筋骨,听起来很务实,但是没什么意义。”因为不会有人真的在体会过以后就去当农户,也不会有人因为干了点农活就能想出绝妙的主意让这农活变得更好干。

&esp;&esp;刘民意越是读书,越是觉得人皆虚伪。一个个说的比唱的好听,做起事来只为了自身的利益。

&esp;&esp;第55章 徐京墨慌了……

&esp;&esp;“人的一生总会面对无数的选择,你是选择知难而退还是知难而行?”

&esp;&esp;徐京墨将的这两个典故都是出自《左传》,前者是晋国派大军救援被楚国攻打而投降的郑国,结果晋军到达时,就得知楚郑已讲和结盟,主帅认为此战已经不可胜利,所以应该“见可而行,知难而退”。

&esp;&esp;后者则是是鲁定公六年,宋国卿大夫乐祁,劝谏宋景公派使者去晋国,避免结怨于晋国。但是当时的晋国国内有矛盾,危险重重。陈寅预料到这一行的困难后劝乐祁知难而行,说“子立后而行,吾室亦不亡,唯君亦以我为知难而行也。”

&esp;&esp;刘民意自然读过《左传》,不过他没什么带入感,只是“读读”而已。

&esp;&esp;“诸位,乡试、会试所考的策问题,不一定要大开大合地去回答。我们每个人每天都会经历许多微不足道的事情,就比如今日你我在此犁地。”

&esp;&esp;犁地对于农户来说不过就是每日劳作,既不新奇,也不算大事。但是这犁地就没什么可讲的吗,不见得。

&esp;&esp;你们有人穿的是棉服,这衣服穿起来保暖又舒服,但是棉布不耐磨,如果真的穿着棉布下地干活,要不了几天这衣裳就破了,所以应该穿粗布麻衣。那么这样的小事,是不是印证了《中庸》中那句“因事制宜”。

&esp;&esp;见微知著本就是回答策论的一种方法,但是见不见得到全看个人。

&esp;&esp;之后几日都是这样,徐京墨和他们一起犁地、一起休息、随口聊到经义和典故。

&esp;&esp;这次对徐京墨来说,最大的收获应该是刺头刘民意准备洗心革面、一心向学了。他苦恼的事情无非就是自己太正直,但是家里不支持他正直。其实,刘家主要是姻亲太多,

热门小说推荐

最近入库小说